近日,Go Banking Rates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了這項數據:2017年,存款少于1000美元的人數比例從2016年的69%下降到57%,但是完全0存款的比例上升到39%。根據trade economics的統計,2018年2月最新數據,美國個人儲蓄率只有3.4%,而CNBC推薦的儲蓄比例至少要達到25%。
也就是說有近4成的美國人一分錢存款都沒有。
很多華人到美國后,和美國人接觸的多了會發現,一些看起來很體面的美國人,有時候竟然連幾百塊錢都拿不出來,他們的所有生活全指著貸款和銀行!有很多初去的華人也很不理解,美國人沒有存款,為啥一點都不著急?
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的儲蓄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35%以上,到了2005年則高達51%,而全球平均儲蓄率僅為20%還不到。2007年底時我國居民存款余額為17.2萬億,而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飆升至55.2萬億,短短8年時間,增加了38萬億元。按全國總人口13.7億計算,我國居民人均存款已經達到40291元人民幣。
這反應了現代經濟的一個典型現象,富裕國家的人熱愛消費,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的民眾熱愛儲蓄。
其中原因就在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一般是消費驅動型,一般美國的個人消費占經濟總量的70%,因此為了經濟平穩增長,整個美國社會都在變著花樣促進消費,使得多數人習慣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發達國家幾乎不鼓勵勤儉節約,而是鼓勵大家盡情消費。目前美國人均持信用卡超過8張,每張信用卡都經常推出五花八門的回饋和返利。
那么問題來了,美國人就不買房?不結婚?不養老?不生孩子嗎?為啥美國人和歐洲人可以過得如此瀟灑?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平均每7個美國人中便有1人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當然,即使是生活在貧困線下的美國人,他們仍然是衣食無憂的。美國人對于“貧困”的概念,跟中國不一樣,據統計,46%的美國貧困家庭有三居室的房子,八成的美國貧困家庭有空調,幾乎每個貧困家庭都有電視機,75%的貧困家庭有一輛汽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多數美國人不愛存錢的呢?
第一,美國的窮人有基本保障,并不需要自己存錢渡過難關。只要是美國窮人就有四項福利可以享受:低收入津貼、食品券、醫療保險和住房補貼。于是我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所謂窮人們,開著豐田車、福特這種中高檔次的汽車,去領各種救濟。正因為,美國窮人無后顧之憂,不用工作也能有房有車,而且不缺吃喝,也不用為看病擔憂,所以他們并不需要多存錢。
那么怎樣才能算是美國的“窮人”呢?根據當年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等指標制定,因此每年都有所不同,一般是購買食物所需花費的3倍。年收入低于這個標準,就被視為貧困者。
拿2009年金融危機的報告舉例,09年的貧困線為:單身者稅前年收入低于10830美元,四口之家少于22050美元。而這點錢在中國已經算是中產階層了,但在美國卻屬于貧困人口。
第二,美國銀行存款利息接近于零,一些銀行可能還要收費,相比之下,一些美國的債權市場,甚至于股票市場都能給投資者帶來很好的固定收入。特別是美國股市,三大股指更是牛長熊短,穩定上揚,一漲就是七年多,大量的美國股民從中獲得了較高的回報率,在這樣的背景下,傻瓜才會愿意去存錢呢。
第三,美國人沒有老年時期的存錢動機。因為美國人老了有養老金,你如果在實力強一點的公司干,并且做得不錯,公司還會給你繳納企業年金,以便提升你晚年生活的質量。如果還不滿意。那么,還可以自己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通過這幾樣連環式的保障體系,基本上中年人也不必為養老時龐大支出而擔心。
此外,美國的中老年人還有不太愿意存錢的原因。一方面,高額的遺產稅,最高稅率達55%,讓他們覺得沒必要把錢留給子女;另一方面,美國年輕人參與政治的熱情不高,政客更傾向于討好中老年人,因此整個社會的福利在通過醫保、養老保險等方式從年輕人向老年人轉移,于是老年人的消費也更傾向于消費節節攀高。
美國的福利好、投資收益率高、利率又低、借錢容易等因素導致其儲蓄率長期很低,這客觀上也是促進了美國的內需強勁,金融發達,資金使用率高的特點。回到中國,正好相反,福利保障低,各種開支大,投資都賠錢等待,不玩命存錢才是奇怪呢!不過,現在開始,美國年輕人也開始稍微節省點錢了,2015年的存款超過500美元的美國人占比只有37%,2016年已經上漲至41%。
總之,美國人投資有方,花錢有保障,生活無憂,也不用為“子孫后代”著想,花錢大手大腳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