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投資者對全球的影響
去年,中國大陸居民和商業地產的國際購買量達到了119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占到2016年1014億美元投資總額的18.1%。中國已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房地產投資者,在2015年的住宅地產和2017年的商業地產領域都位居榜首。中國房地產投資者獲得了約4300億美元的國際房地產價值。
中國海外投資
然而,2018年的增長率似乎正在放緩,特別是在美國的投資。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兩國的貿易摩擦。與2016年460億美元的投資額相比,2018年的總投資額下降了90%以上,約為20億美元。從理論上講,中國在美投資的消失可能不利于美國的就業市場,因為這些投資通常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不過,貿易摩擦對兩國的影響是復雜的。中國投資者不僅從美國市場撤資,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增速也降至8.4%,達到2017年12月以來的最低點。
二
投資地區
亞洲
近年來,中國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的投資直線上升。2017年,房地產收購總額達到329億美元,比2016年的72.8億美元猛增352.4%。
根據一份萊訪國際的報告顯示,在泰國,清邁、芭提雅和普吉島的房地產銷售總額中,有10-20%是中國買家貢獻的,曼谷較少,但也占銷售總額的5%。這也是泰國地產開發商競相在這些地區建造豪華且價格適中的住宅的部分原因。此外,由于“一帶一路”倡議與泰國東部經濟走廊的聯系,中國對泰國的總體投資正在增加。預計中國人在泰國房地產投資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并會有更多的資本流入。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投資從2016年的66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31億美元,增長了250%,其中23%是住宅市場。香港投資增長的部分原因是內地開發商史無前例地大量收購土地。新加坡的房地產投資同樣在2017年增加到21億美元。亞洲大部分地區也是如此,印尼為4億美元,印度為2億美元,日本為49億美元。
北美
2017年,中國在北美的房地產投資總額為418億美元,比2016年的641億美元下降了31.9%。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國的房地產投資降幅最大。盡管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利率也在不管上升,美國的房地產依然吸引著中國的投資者。這一跌幅在商業地產市場更為明顯,下跌51.8%。
根據居外網稱,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資本管制、歷史增長率的回歸以及2016年最大的投資者(安邦保險和萬達集團)的撤資。在住宅地產市場,中國的并購交易減少了17.9%。中國仍然是美國最大的外國投資來源國。中國的住宅物業占美國住宅物業總量的15%。相比之下,加拿大、墨西哥和印度的住宅買家交易量分別為10%、8%和5%。在加拿大,中國房地產投資總額為21億美元,比2016年的51億美元下降了58%。
歐洲
在歐洲和英國,中國的房地產收購從2016年的78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55億美元,增長了227.9%,其中占比最大的為英國,總投資達到220億美元,其他分別為德國21億美元,意大利6億美元,希臘3億美元和法國2億美元。
但在其中,有一筆交易占了今年歐洲總投資的四分之三。中國投資公司以1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Logicor——歐洲倉庫、物流和分銷資產的最大所有者。除去這筆交易,總投資額只增加139%。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2017年中國房地產投資總額從239億美元下降到184億美元,降幅為23.2%。盡管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之一,且中國在澳投資仍遠高于大多數其他國家,但是中國投資的下降仍具有影響力。中國投資者在新西蘭的投資在2017年有小幅增長,投資額比之前增加了1.3億美元,至9.7億美元。
三
投資部門
商業地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國際商業地產買家,在該領域的總投資超過538億美元。商業地產投資的首選目的地是香港特區、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
住宅
去年,國際住宅物業投資總額增加至659億美元。住宅投資最多的地區是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特區和馬來西亞。中國個人財富的持續增長推動了海外投資的持續增長。花旗銀行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個人擁有的總資產規模達到30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在短短5年時間里已經增長了5倍,預計還會繼續增長。
特別是由于中國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購買力的增長。到2025年,中國中產階級人口預計將到達8.03億。國際房地產投資通常僅限于中國高凈值個人,但在過去3年里,特別是2017年,中上階層買家激增。這些中上階層投資者的投資主要目標地為東南亞地區,因為這些地區相對于美國和加拿大,投資門檻較低,負擔較小。于是,對于中上層投資者,泰國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目標市場,并迅速成為2017年中國投資第三大熱門地點。